优化平面交通 改善窗口形象

一个城市出入口和主要干道交叉口的交通组织,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综合经济实力,体现建设指导思想和规划设计理念等等。根据“各行其道、人车分流、化解矛盾、方便快捷、经济实用”的交通组织理念,由于建立交桥、跨线高架桥等立体交通,投资大、占地广、施工周期长,尤其影响城市繁华地段空间景观。因此,优化交叉口平面交通组织,增设右转弯专用匝道,不失为一种经济实用的简便方式。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道路的投资建设效应。改造和优化主干道交叉口的平面交通组织方式,不失为一个“经济、快捷、方便、易行”的实用之举。因此,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城市“人性化”设计理念,积极探索,科学、合理地做好城市主干道交叉口平面交通组织设计,便成为摆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者面前的新课题。笔者最近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一些个人意见,谨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一、学习借鉴先进理念,试验路段效果良好

2002年,配合蠡湖新城建设,为满足快速干道的交通功能,学习借鉴国内外发达城市的先进设计理念,我市在首条设计时速80公里的城市快速干道——蠡湖大道主要交叉口。改变长期来不论直行,还是左右转变车辆,都要按照信号灯行驶的传统模式。试行将停车线前移,在交叉口前设置左转弯机动车提前掉头处,增设右转弯车辆专用匝道等“人性化”设计理念,取得了明显改善交通,提高交叉口车辆通行能力等综合效果。
之后在蠡湖新城和太湖新城高浪路、环湖路(见左图)、鸿桥路、双虹路、吴越路、五湖大道、南湖大道、贡湖大道等新建主干道普遍采用,大大改善了主干道交叉口交通市容环境。近年在太湖大道/红星路交叉口、太湖大道/湖滨路交叉口,以及清扬路/金城路交叉口等改拓建主干道应用,都取得良好效果。

二、改造主要交叉路口,综合效应显著

1、发挥投资效应,提高车辆通过能力

在道路交叉口前五六十米处,设置右转弯车辆的专用匝道,右转弯车辆不用等待信号便可直接放行,驶入另一条道路。将原先右转车道改设成直行通道,大大提高了交叉口车辆通过能力。据初步统计,实施“右转车辆提前放行”,比传统模式约可增加1/3车流通过量,从而充分发挥道路空间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道路的投资效应。

2、化解矛盾冲突,确保人车交通安全

目前,市区许多主干道的交叉口信号设置,都有一段“直行车与右转弯车共享”绿灯的时间。由于少数机动车驾驶员缺乏“主动避让非机动车和行人”的礼让精神,车速过快,加上一些骑车人不遵守交通法规,这段时间最容易引发右转机动车与直行非机动车辆之间的交通冲突,导致交通事故。一些驾车新手,将这称为“黑色时段”。增设右转车专用匝道后,便可取消这种不合理的信号设置。由于等信号的直行非机动车大多集中在距停车线一二十米路段,右转车辆提前在距停车线三五十米处转弯,从而避免两者之间的交通冲突,减少和避免交通事故,确保车辆和行人安全。

3、先进设计理念,综合效应十分显著

根据国内外发达城市的成熟经验,城市主干道交叉口平面交通组织方案设计,应当坚持最大限度地实现“各行其道、人车分流”;最大限度地提高交叉口人车流量;最大限度地节省投资,发挥建设投资和道路空间效应;最大限度地节省车流人流通过交叉口时间等“四大”原则。采用增设右转弯专用匝道的设计理念,交叉口约可增加1/3车流通过量,减少3/1车辆积压量,降低3/1废气排放量。
一是让来自四面八方的车流、人流“各行其道”,从而缩短各种车辆、乘员和行人在交叉口“空等空耗”耽搁的时间,确保在单位时间内有更多的车流、人流通过交叉口。充分发挥投资效应,化解人车矛盾,减少交通冲突,确保交通安全;
二是缩短了车辆在交叉口停留的时间,从而可减少无效的油料损耗;
三是缩减了在交叉口等信号的机动车数量,从而减少废气排放,降低废气对沥青路面的腐蚀,有益于改善和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四是扩大交叉口绿化覆盖面积,有利于绿化城市,美化家园,提升市容交通环境质量,为周边商贸单位、居民营造良好工作生活空间。

三、着力化解交通“难点”,先进理念应当推广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新一轮城市建设迅速推进,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城市格局和路网骨架逐年拓展,城市道路密度不断提升,一些主干道路交叉口,愈来愈成为城市车流、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汇处,各种车辆行人混合交通的矛盾冲突点和交通事故多发地。
如太湖大道/长江路口,是沪宁高速公路和新区方向进入市区的交通枢纽;太湖大道/清扬路口(P3插图:一遇红灯清扬路上车满为患;左图汽车长龙见首不见尾,要排到茂业城门前)是车辆出入沪宁高速和太湖风景区,沟通中心城和蠡湖新城、太湖新城的重要通道;解放环路/县前东街交叉口、解放环路/学前东路(槐古大桥)交叉口等,更是沪宁、锡澄、锡宜等多条高速公路车辆,以及上下班市民出入市区的必经之地……每逢早晚交通高峰,来自四面八方的车流、人流,在交叉口密集交汇,有时连续等三四个信号也难以通过路口。造成了车辆拥睹,人流阻隔,燃料空耗,噪音四起,废气聚集等环境综合症,严重影响交叉口这一城市“窗口”形象。为改善交通市容环境,尽快改造和优化交叉口平面交通组织方式势在必行。
前几年,由于一些主干道路交叉口建筑密度高,沿街建筑与道路间距近、空间小,增设右转车匝道的改造工作难度大。据笔者实地调查观察,近年随着道路改拓建,交叉口危旧建筑拆除后空间扩大,环境条件改善。这一先进设计理念在我市很多道路交叉口推广应用,已经具备了条件。
如太湖大道/清扬路交叉口,东南角为世贸大厦施工工地,西南角系太湖广场绿地;太湖大道/隐秀路交叉口,四个方向均为绿地;太湖大道/长江路交叉口、解放环路/县前东街交叉口、解放环路/学前东路(槐古大桥)交叉口、清扬路/永和路口,等等。这些交叉路口,都具备了比较理想的改造条件。但有的交叉口,如解放南路南禅寺西南侧只做了局部改造,仅增设了非机动车右转车道,只要对新改建的非机动车右转车道稍加扩建,就可兼容机非车辆;有的交叉口还不够彻底,4个方向中仅增设了一二个右转匝道,只要稍作完善即可。这样做并不增加多少投资、占地和施工时间,“花小钱办大事”,却能收到显著的综合效应。
按照市委、市府将建设“生态、环保、绿色、宜居”城市的指导思想,城市主干道交叉口不仅要建成交通、环境、景观等综合功能兼容的“交通枢纽”,更应成为“顺畅、快捷、方便、安全”的城市车流、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中心”。为此笔者建议:这一“人性化”设计理念应当全面推广。新建主干道应“一步到位”;改拓建道路在改建施工时实施;有条件的现状道路应逐步实施改造。
今年我市将新建、改拓建道路100多公里。按照计划,今年还将在太湖大道沿线,自西向东建设下穿红星路、清扬路、塘南路、长江北路等4个地下隧道。这几座地下隧道建成后,只能缓解太湖大道东西向交通。
笔者以为,配合道路建设,“一步到位”地做好“交叉口平面交通”优化改造工作,既节省建设投资,又能将工程施工对经济建设、社会活动、市民日常生活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这不仅符合今年我市道路建设“顺畅与快速内环的衔接沟通,完善城市次干道与支路系统”的总体思路,更是扎扎实实地为市民群众办了一件实事、好事。(发无锡城市创建调研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