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探梦争朝夕——无锡 市政设计院京杭运河水上勘察纪实

一个是地下交通线,一个是水上交通线,暮春时节,当地铁“偶遇”运河,该是怎样的交织情缘?

水上勘察续地铁前缘

无锡地铁5号线工程线路遇上了京杭大运河,隧道下穿运河是最佳选择,关键要做好水上勘察,这是出施工图的前提。无锡市政院承担了涉及这段线路的地铁5号线工程勘察02标,其下属的勘测工程院早有谋划,组织精干团队,制订方案、实施详勘。

作为本地勘察设计行业的王牌,市政院与无锡地铁之间就像两条并行的钢轨,且伴且行。加上目前的5号线工程,市政院已参与了无锡9条地铁工程的建设,完成了110公里、85个站点的市政配套设计及地下管线与建(构)筑物前期调查工作。一路走来,市政院见证了无锡地铁的初生与成长,为它付出了汗水,奉献了智慧。

水上勘察,是助推地铁建设大潮中的一朵“浪花”,市政院用心用情踏浪而行。对于勘测工程院王佳卿副院长来说,与地铁工程打交道已不计其数。这回5号线涉京杭运河水上勘察,他到交通海事部门跑手续,拿到批文后,又多次到黄埠墩对面岸边,协调勘察作业船。对他来说,眼前的黄埠墩亦亲切,亦遥远。说亲切,因经常到此;说遥远,墩上四周是水,想上去却奈何。

“两水回环抱一洲,不通车马只通舟。到来俯视原无地,攀陟遥吟恰有楼。”这是乾隆下江南时对黄埠墩的题诗。黄埠墩决计称得上无锡标志性的地理和文化符号。它处在古芙蓉湖中心,因楚国春申君黄歇疏浚过芙蓉湖而得名,唐宋以来成为古运河中的胜迹。如今的黄埠墩,在高楼栉比中保留着那份精致翠黛,与大运河一起见证着锡城现代化的活力。

展开运河的履历,同样是不断拓展的过程。1958年开挖的新运河,北通黄埠墩、南至下甸桥,历时25年通航。历经两次航道拓浚升级,现在的大运河上,千吨船舶通行无碍。如今又将在运河底下挖掘隧道,建设地铁——数桥飞架南北,水上千舟竞发,水下地铁穿梭,这样一幅立体式交通图即将铸刻在梁溪古城的编年史上。

首孔钻探露专业锋芒

430日,上午8时,工程船载着钻机等设备,从黄埠墩东侧30米的水面上启航,绕过黄埠墩,向盛新大桥驶去,执行为期四天的水上勘察任务。

此段运河河底宽70米,河面宽90米;待建的地下隧道呈弧形,斜穿水底,故该段设计线路长110米。既要满足规范要求,又要保证航道通行安全,此次勘察任务需向河底钻4个孔。

勘察船起航,船上立着两根高达9米的定位桩,与黄埠墩渐行渐远。船驶过蓉湖大桥,两岸绿树驳石,群楼林立。不远处的龙光塔矗立在一片苍翠之巅,粉红的塔身映衬在湛蓝的天幕上,清新悦目。船过锡山大桥,水面开阔起来,五六只白鹭上下盘旋,时而俯冲,时而升腾。继而穿过梁溪大桥、开源大桥、红星大桥,在距盛新大桥30米时减速靠边。

“向东3米,再向南2米!”

“往西回1米,再北移0.5米!”

“到位,下沉定位桩!”

勘察船稳稳泊在离西岸15米处定位。现场负责人是来自市政院的孙春杰,他从西岸俯身,小心地踩着扶梯跳入小船,再转上勘察船,进行GPS定位核验和水位测量。

孙春杰将GPS接收机与便携机通过蓝牙相连接,GPS-RTK设备开始定点放样,引导作业船精确定位。到达孔位后,设备自动获取钻孔点对应水面的高程、平面坐标,同时用测绳测得孔位处的水深,可获得孔位河底高程。

“这里设计孔深50米,前40米每2米一个原状土样”,孙春杰对作业人员交底:“40米以下,每31个原状土样,贯入刀头和动探推头要符合规范,所有钻孔必须用岩芯管全断面采芯钻进……”

交底结束,钻机打下了第一个孔,随后套管下水。套管插入河床后,岩芯管随之下入,通过6个钢齿的旋转切钻土层。作业员不停地上下调整操纵杆,岩芯管缓缓钻入河底泥中,取样入管并回拔,再斜吊回船面上。在岩芯管尾端接上压力水泵,巨大的水压将管里的泥土混着河水挤出,呈灰褐色的圆柱状。岩芯和泥水出管后分别落在PVC管和泥浆盆中,岩芯被放进岩芯箱内。

接着,作业员把长约70公分、直径约11公分的取样器接入钻杆下到孔内,到达取样深度后,接上重锤开始一下一下地敲取土样。取出的土样被贴上标签,用胶带缠绕之后蜡封,放置阴凉处留作检验。直至标贯试验结束,第一管完整取芯过程告一段落,总共耗时42分钟。

第二管、第三管,随后的采样深度逐渐下探,土层变得越加坚硬,时间也相应延长。采样出水后,岩芯与前管的颜色已有变化,从淡黄色变为了咖啡色。回次进尺、岩芯长度、岩土名称、颜色、状态、密度、湿度等等信息,作业员都一一做好记录。

初战告捷沁辛勤汗水

盛新大桥附近的这片运河水域,航道顺直,水流平缓,但河面宽不足百米,来往船只较多。无锡段是京杭运河货流密度最大的航段之一,每天通过断面的船舶数量,单船达1200艘以上,船队达数十队。

一边是河道上川流不歇的过往船舶,一边是相对静止的勘察作业船,互不干扰,动静结合。勘察船在波浪中微微起伏,岩芯管一次次钻入河底深处,又一次次拔回,带出一根根原状土样。

时近正午,钻探已深入地下30米,每次出土的时间也在加长,作业人员紧张有序地忙碌着。芯管出土时,伴着土样还会激射出泥水,喷得大家满身都是,泥水汗水一起往下落。午饭时间,大家拿出方便面,用开水泡上。因在船上工作,上岸吃饭不便,只得带上方便面,中午将就一下。但对于这样耗体力的工种,方便面只能垫垫饥。

在勘察船的旁边,还有两只船,一条是保障船,上面载着挖掘机,用于岸边浅水处的清淤,同时防止其它船只误闯作业区域;另一条是警戒船,即海事船,负责为勘察船保驾。这是规定的标配,三条船形成了完整的勘察工作链。

午后,勘察继续。作业人员不断地调节钻杆,越往下钻,难度越大,原状土也在发生变化。而岩芯箱里已整齐排满了一根根柱形的土样。

岩芯管伴着马达声,不断地向地下深处掘进:30米、32米、34米、……46米、49米、52米。下午四点十分,随着最后一根岩芯管从套管中抽取,第一个设计孔深勘察任务告捷,总耗时9小时45分钟。

大家稍微松了口气,拭去额头上的汗珠,此时他们的脸上、身上,从上到下都是泥浆斑点,活脱脱成了会动的泥人。

最后一道工序是封孔,就是将钻好的孔洞用水泥浆填实封牢,这是钻探的收尾工作,同样马虎不得。按标准,采用孔底返浆法封孔,材料是水灰比为0.5的水泥浆。操作时,钻杆下到孔底,用泥浆泵通过钻杆将水泥浆从孔底灌注,直至水泥浆溢出孔口。

注浆完毕,将一部分岩芯塞入孔中,压实孔口——这条深50米的孔洞被彻底封实,为后续隧道施工提供了安全保障。

“五一”坚守颂劳动礼赞

第二天是“五一”劳动节,详勘第二个孔。孙春杰早早来到河边,想在开工前上勘察船。

勘察船边上系靠着一只很小的驳船,长两米左右,宽不足一米。因为大船不能在浅水处靠岸,而小船灵活,用于接驳。人站在堤岸上一声招呼,勘察船上的船员解开缆绳,跳上小船,撑起竹篙,往水中一点,小船就悠悠地漂了过来。水面与驳岸顶之间有三米多高的垂直距离,贴岸竖起一个小铁梯。孙春杰转过身去蹲下,双手着地,先将右脚往下轻轻地探,踩到梯杆后,左脚再缓缓地往下挪,等碰到下一级梯杆时交替下移,几下子就踩上了小驳船的舷边。站稳了,竹篙轻点,转眼间就靠近了勘察船,孙春杰一个箭步跨登上去。

这样的动作,他每天重复多次,由岸下水,由水上岸,他笑称自己是“水陆两栖人”。

根据设计方案,第二孔的位置在第一孔北向45米,设计孔深55米。第三天,孔位移到了运河东侧,设计孔深仍然为55米。第四天,孔位北移45米,设计孔深50米。四个孔形成了矩形阵位。

这四天,正好是“五一”劳动节放假的日子,勘察作业人员放弃法定休息日,坚守在特殊的岗位上。

对于他们来说,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助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就是对劳动节最好的致敬方式。晚春时节,绿肥红瘦,江南的美因运河而秀,无锡的秀因劳动而美。

斜阳西下,河水泛金。缕缕晚霞轻悬碧宇,如红绸般飘动,倒映水中,摇红涤蓝,随即幻漾出一圈圈淡紫色的波纹。远处,长长的船队穿过红星桥,徐徐驶入霞染清波的河段,涛浪急速向岸边扩散。绿柳依依,拂水而回,与两岸林立的高楼映衬成一种特有的都市风情。水上勘察历经四天的紧张作业,圆满完成了任务,定位桩缓缓从水中升起,勘察船一声笛鸣汇入船流,渐渐消隐在暮色之中。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