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地面做“B超”是一种什么体验?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不断深入,地下既有建构筑物已成为盾构施工的最大安全隐患。近日,由华昕设计勘测工程院承担的无锡地铁6号线建构筑物调查项目,应用新引进的“探地雷达技术”成功助力地铁建设有序推进。
深夜0点的无锡中山路上,华昕设计的“黎明卫士”们运用200MHz屏蔽天线的新型地质雷达仪器,对无锡地铁6号线设计区间中人防工程的几处废弃水井开展探测工作。1点30分,在完成了地质雷达法探测后,勘测工程师们马不停蹄地采用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TEM-18对地质雷达采集的数据进行校核,进一步分析地下结构物走向。在经过工程师们长达2个小时的反复分析、论证后,最终探测出该区间范围内地下四块异常废弃水井位置及其他相关信息,并及时形成文字报告反馈至相关轨道建设部门。
无锡地铁6号线三阳广场站到学前西路区间,地铁埋深较浅,根据前期调查成果显示,崇宁路人防附属水井与规划轨道存在空间上的交叉。由于周边环境错综复杂,现有传统探测技术很难对水井位置做出准确判断。
“探地雷达新技术”如同人体“B超”检测设备,由电磁波遥感、摄影测量、多通道探地雷达、高精度定位设备、地理信息系统等组成。地质雷达设备在探测过程中可根据天线频率、探测深度等因素设置合理的采集参数,实现由浅入深的全覆盖探测,能准确识别出地下一定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及不良地质体,并对障碍物进行及时定位和分析。
目前,地铁6号线建构筑物调查项目已全面进入收尾阶段。现阶段主要工作任务是处理全线疑难杂症,对全线现有成果检查校审,以确保后期地铁施工顺利进行。
近年来,华昕设计勘测工程院紧跟技术发展,依托现有的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等新型设备,通过三维建模、立面扫描、倾斜摄影测量后制作正射影像图、绘制线划图等新型、高精度、高效率的新型测绘作业方式,在提高既有测绘产品附加值的前提下,在新型测绘市场上有所突破。
同时依托现有技术人员及新型设备,成功完成多个项目物探作业任务,如地下障碍物的查找、管道漏点、路面下脱空区域的排查等。与传统勘探手段相比,探测精度显著提高,为城市建设提供更高维度的安全保障。
有人说:要想了解一座城市,就要去看她黎明时的样子。对于华昕人来说,黎明的无锡并不陌生。“我们让城市更美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华昕人每天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