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海绵城市”是以自然积存、渗透净化为特征,反应出与传统的工程思维下“水适人”治路截然不同。城市应该是一种“人适水”的景观,即“水适应性景观”。这是一种体现“人与自然”的新型城市价值观。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参考了国外的几套体系:低影响开发(LID)、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等。LID强调对源头的控制——雨落到地上直接下渗/存储了,城市管网没压力;GSI强调用绿地实现以前大水泥管子的功能——雨多了在绿地构成的网络里传输/排放,不会再重演雨水管满了往外溢水的杯具……这些体系在国外较为完善,并且在改善国外城市的水环境问题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国内和国外的自然条件是不一样的,就是国内城市与城市之间,气候、土壤、地形等等因素也差的太多,用一本80多页的技术指南指导全国650多个城市解决水问题是不现实的。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道路方面设计要求,更多的是结合非机动车、公交车与小轿车的路权划分,对原有的绿化隔离带及新建隔离带进行下凹式改造,并与原有雨水管网形成衔接,成为收集、传输雨水的生态通道。同时,由于城市道路是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在有条件的路段,应该设置植被过滤带,并按照一定的间隔设置渗井、雨水湿地或调节池。在必要的情况下,甚至应该通过协调城市道路与红线外用地的布局与竖向安排,确保城市道路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得以实现。(景观所 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