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开展关于海绵城市雨水调蓄技术交流会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具有“海绵”的特性,能“吸收”水、“释放”水,在应对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时展示良好的“弹性”。如果将海绵城市比喻成一个有机生态系统,那海绵体就是支撑并活跃这个系统的个体细胞,通过若干海绵体的个体作用体现海绵城市的弹性。

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调蓄池等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所谓的“吸收”,即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达到削减洪峰,降低通过管网排放的雨水比例,从而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所谓的“释放”,其一,是指超出吸收范围的雨水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其二,在降雨事件发生后,“吸收”的雨水净化后进行释放利用,比如绿化浇灌、景观水体补水、道路冲洗、冲厕等;其三,超出回用规模的水量可在非降雨时间提升至市政管网排放。

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我院一直致力于追求生态建设与人工措施的完美结合。近段时间与行业内多家公司开展了关于海绵城市雨水调蓄技术交流会,就相关市场动向和行业技术发展进行了研讨交流。设计人员从漂浮物的拦截技术、洪涝蓄水池的水位控制、调蓄池抽水和冲洗技术、初雨调蓄池及后期排放、调蓄池自动化控制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雨水调蓄池系统设备和调蓄解决方案。通过交流,设计人员对海绵城市的概念、技术、政策导向、投资建设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路                                                          (公用所陈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