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阻碍公司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惰怠》之感
学习华为任正非谈腐败:“阻碍公司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惰怠”,结合公司与自身的情况,深有感触。其中很多现象、或不良行为,或多或少在我们公司存在。甚至在自己身上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们每位职员均应扪心自问:工作的主动积极性是否发挥到了极致、对规则制度的敬畏是否落到心灵深处、与同事或客户的交流是否性情坦诚、对公司利益的维护是否忠诚坚定、对业务能力追求是否持久激昂、对执行力贯彻是否果敢无畏?
忠诚与立场:公司现正进入各方面转型期,不断面临新的勘察设计市场环境、新的政策制度,需要公司全员尽快适应,并从公司发展战略高度认识到这场转型的重要性。这必然会涉及公司部门与岗位调整,以及新的工作业务流程。在严酷竞争的外部市场环境下,公司为了业务发展,要求个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会牺牲个人短期利益,这种牺牲既可能包括物质收益上的、也可能包括付出更多的工作时间。特别是中、高层领导能否站在公司发展角度、而不是站在个人或小集体的角度考虑问题,树立公司发展前景信心,能在公司重大事件中起先导模范作用,是检验其忠诚与立场的重要方面。
压力与贡献:作为公司中层等岗位的领导,面对外部的勘察设计市场压力、顾客压力,以及政策环境压力,甚至面对外部市场或政策的不合理环境(如:不确定的工期、多变的要求、繁重的后期变更、外地严苛的备案要求等),不仅仅是提出问题之所在,更要提出解决思路去适应这种环境,对如何解决问题应主动身体力行,而不是找种种理由推避或拖延,特别是自身管理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作为领导干部更应想尽办法去解决、而不是抱怨。同样,对于我们公司处于转型发展期,不论是内部新政策、新制度的变革、还是公司业务管理流程、以及勘察设计项目管理流程、企业6S管理、招采制度,等等,正在全面推进之中,领导干部面对这一座座接踵而来的“山头”如何攻克、如何带领员工改变老习惯、适应新环境、创造新贡献,也应成为检验各部门领导是否合格的重要方面。
奋斗与方法论:公司不乏业务知识精深的人员,包括勘察设计专业业务知识的、或管理业务知识的,然而如何使自身的知识转变为公司的生产力、转变为自身价值的实现,除了不断的培训、学习与教育,更多的依然是对公司的忠诚度、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如何正确定位个人、企业两者利益的对立统一相结合的辩证观。
自我批判与品德:无论是对于领导、或员工,如果遇到问题就推诿或置之不理,或对生产任务、以及公司管理方面的要求,产生对立情绪、或形成选择性情绪(表现为:按自己理解或认为需要的选择性执行,或者根据领导职位高低选择性执行,等),将会严重影响、阻碍公司的整体发展。同样,对于品德不端、拉帮结派者,不仅是一票否决的问题,而是应坚决清除出队伍!
合情与合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对于责权利三者到位的领导,仅是自己千辛万苦、但手下员工没有发挥作用或者不服领导,除了可能员工存在素养问题,更应该的责任是领导无方。如果对于责权不明确的团队,领导的执行力必然大打折扣,团队中就极易出现惰怠职员,这种现象除了职员本身可能存在素养问题,更多的原因应该从公司体制与制度设置方面查找,如果手下职员惰怠不服,而管理者无权进行人事或薪酬调整,或者公司没有完善的精细化的公正公开、阳光透明的绩效考核制度,必然导致领导“有心做事、无力回天”感慨。建议全院积极探索精细化绩效考核制度,将所有工作(生产、管理等)量化为经济效益,谁做谁受益、不做不得益,摒弃目前按岗定系数的另类平均主义思维,充分调动、挖掘公司的积极因素。
英雄与将军: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关键是公司的体制能否让其充分发挥,能否站在团队、站在公司长远利益角度发挥作用。如何才能称之为“英雄”?只要能在公司正确定位、并努力工作有追求的员工,都是企业“英雄”。反之,如果一个人能力再强、水平再高,但处处从个人利益出发、对工作任务以自身好恶程度来接受或处置,这样的“高水平”职员应在换岗、降职、或清除之列。同样作为一个领导(将军)无法带领团队整体向上、或停留在作坊式思维,将无法胜任“将军”之称。“不换思想就换人”、“末位淘汰制”的观念应深入到公司的所有层面。
成功与实践:从我们公司来说,生产所或管理部门的干部多起源于一线实践者,由于专业性的限制、特别是传统观念的影响(所谓“外行领导内行”:特指专业知识),干部轮岗任期制很难实施,在目前国内大环境下还是应注重有专业背景的干部培养。但可以从主任工程师、中层副职岗位中采取竞聘制,或采取“考核+竞聘”制。对于所有领导干部、普通职员,采取精细化的绩效考核制。积极探索“实际业绩能力(目标考核)、志向追求(竞争意愿)”两方面结合起来选拔领导干部的机制。
任正非这篇讲话,在分析公司惰怠原因及解决方法中充分对立统一的思维,并以此来发现、解决工作中的人和事的各类问题。我们市政设计院是企业,是企业就要在市场中竞争拼博、获取效益;既应有和善之胸襟善待职员,也应有戒惩惰怠之规则。于小处应为家庭幸福作贡献,于中处应追求公司百年发展大计,于大处应为社会、为国家有所贡献。但我们不是慈善机构,更不是养懒惰、持懈怠之地,应时刻警惕惰怠、负能量之风,坚决清除长期惰怠、负能量不断之人。
(总师室 谭东林)